科学研究 文科一省部级奖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86-2013)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所在学院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1 红楼十二论 张锦池 中文系 一等奖 1986年
2 中国文学史论集 张志岳 中文系 二等奖 1986年
3 黑龙江国营农场经济发展史 袁庆寿 马列教研部 二等奖 1986年
4 李立三传 唐纯良 政教系 二等奖 1986年
5 东北史纲要 董万仑 历史系 一等奖 1988年
6 先秦文学简史 张志岳 中文系 一等奖 1988年
7 读骚十论 戴志钧 中文系 二等奖 1987年
8 美国近代经济史 徐 伟 历史系 编译著二等奖 1990年
9 中学化学教学论 王佐书 化学系 编译著二等奖 1990年
10 阴阳五行与中国文化的两个系统 傅道彬 中文系 论文二等奖 1990年
11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概略 黄政安 中文系 论文二等奖 1990年
12 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 孙慕天 马列教研部 论文二等奖 1990年
13 论高等学校的校风建设 王文远 候凤歧 教育系 论文二等奖 1990年
14 试论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李沐明 教育系 论文二等奖 1990年
15 浅论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 徐德润 机关 论文二等奖 1990年
16 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 张军民 政教系 专著二等奖 1992年
17 史记索引 李 波 中文系 专著二等奖 1992年
18 教学论 唐文中 教育系 编著二等奖 1992年
19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 袁庆寿 马列教研部 编著二等奖 1992年
20 论中共二大前国共两党关系 唐纯良 政教系 论文二等奖 1992年
21 红楼梦结构学 张锦池 中文系 论文二等奖 1992年
22 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 唐文中 教育系 论文一等奖 1994年
23 森林的象征及其文学的意蕴 傅道彬 中文系 青年奖一等奖 1994年
24 金岳霖在知识论出发方式上的变革 胡 军 政教系 论文二等奖 1994年
25 广义模态逻辑 弓肇祥 政教系 二等奖 1996年
26 中国边疆经济发展概略 袁庆寿 马列教研部 二等奖 1996年
27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王佐书 机关 二等奖 1996年
28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 罗振亚 中文系 三等奖 1996年
29 资源倾斜配置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变过程 李昌宇 马列教研部 三等奖 1996年
30 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葛志毅 历史系 三等奖 1996年
31 基督新教史 金佩林 历史系 三等奖 1996年
32 鸡西市城市总体规划 臧淑英 地理系 三等奖 1996年
33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徐德荣 马列教研部 三等奖 1996年
34 论生物学的自主性-兼评当代西方生物哲学中的几个观点 董国安 马列教研部 三等奖 1996年
35 "西化主义"现代化的误区 徐奉臻 历史系 三等奖 1999年
36 中国东北地区赫哲、鄂伦春族与蒙古民间英雄讲唱的比较研究 郭崇林 中文系 三等奖 1999年
37 哈尔滨方言叠音和带叠音成分的状态词 姜文振 中文系 三等奖 1999年
38 当代知识的变化与教育改革 王凤秋 教科院 二等奖 2002年
39 刀圭与《西游记》人物的别名代称 郭明志 文学院 二等奖 2002年
40 艺术的位置(专著) 于茀 文学院 二等奖 2002年
41 中国古代文学丛论 关四平 文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42 现代汉语语言学 詹人凤 文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43 汉语语法论稿 陈一 文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44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郁正民 音乐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45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研究 李世龙 东语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46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充的后果及其启示 安双宏 教科院 三等奖 2002年
47 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再认识 吴永忠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48 面向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 杜小平 编辑部 三等奖 2002年
49 试论五四时期社团繁荣的历史作用 曲广华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50 发展我国的终身教育 孙松滨 编辑部 三等奖 2002年
51 读史札记两则 富金壁 文学院 三等奖 2002年
52 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 高洪力   三等奖 2002年
53 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 冯毓云 文学院 一等奖 2004年
54 古槐树下的钟声——钱著管窥 李洲良 文学院 二等奖 2004年
55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关四平 文学院 二等奖 2004年
56 黑龙江省志·方言民俗志(民俗编) 郭崇林 文学院 二等奖 2004年
57 印度高等教育:问题与动态 安双宏 教科院 二等奖 2004年
58 中国古代帝王巡游活动述论 李世龙 东语学院 二等奖 2004年
59 小泉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及其动因 徐德荣 宣传部 二等奖 2004年
60 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 徐志伟 文学院 二等奖 2004年
61 教育管理通论 王凤秋 教科院 三等奖 2004年
62 黑龙江旅游资源与开发 孙忠家   三等奖 2004年
63 父母生活质量对城乡学龄儿童行为的影响 刘爱书 教科院 三等奖 2004年
64 知识经济时代史学研究质量论略 张晓校 编辑部 三等奖 2004年
65 论江泽民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 陈健芷 教科院 三等奖 2004年
66 论科学发展中的中间范式 孙玉忠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4年
67 以职教社为个案考察民族资产阶级与国共关系的演变 曲广华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04年
68 印度社会深层结构与传统探析 姜玉洪 辅导员培训中心 三等奖 2004年
69 教育心理学 陆桂芝 教科院 三等奖 2004年
70 金石简帛诗经研究 于茀 文学院 一等奖 2006年
71 论基础和主导的范畴 孙慕天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等奖 2006年
72 日本社会历史转型期的土地问题研究 左学德 历史学院 二等奖 2006年
73 台湾民众抗日史 李淑娟 历史学院 二等奖 2006年
74 零度偏离论 李晗蕾 文学院 青年二等奖 2006年
75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 温恒福 教科院 三等奖 2006年
76 当代小说叙事学 刘绍信 文学院 三等奖 2006年
77 教学价值观念论 李长吉 教科院 三等奖 2006年
78 音乐微格教学法 郁正民 音乐学院 三等奖 2006年
79 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研究 徐首军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6年
80 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及认知功能研究 刘爱书 教科院 三等奖 2006年
81 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背景及其涵义 吴永忠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6年
82 论印度大学考试制度的弊端 安双宏 教科院 三等奖 2006年
83 “现代性”批判的先声 李庆霞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6年
84 对主权理论的历史性再思考 于春苓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06年
85 论复合图书馆环境下服务范式的转变 董颖 图书馆 三等奖 2006年
86 中小学校长权威与学校管理有效性研究 李玉 教科院 三等奖 2006年
87 现代汉语语误 陈一 文学院 一等奖 2009年
88 慈禧 隋丽娟 历史学院 一等奖 2009年
89 心理教育论 张守臣 教科院 一等奖 2009年
90 乡人、乡乐与“诗可以群”的理论意义 傅道彬 文学院 一等奖 2009年
91 春秋笔法的内涵外延与本质特征 李洲良 文学院 一等奖 2009年
92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1931-1945) 李淑娟 历史学院 二等奖 2009年
93 思想道德修养 刘忠效 研究生学院 二等奖 2009年
94 唐传奇《霍小玉传》新解 关四平 文学院 二等奖 2009年
95 古希腊哲学嬗变的社会历史动因? 张晓校 《北方论丛》编辑部 二等奖 2009年
96 当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导论 董颖 图书馆 三等奖 2009年
97 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刘中文 文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98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实用教程 戴云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99 美国诗歌赏析 姜涛 西语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0 论库普林小说《阿列霞》的宗教伦理思想 高建华 文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1 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 郭力 文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2 主题门户理论研究 过仕明 文理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3 论科学发展中的中间范式 孙玉忠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4 集成3S技术的森林防火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万鲁河 地理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5 毛泽东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 张广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选择 李庆霞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09年
107 教师人格特质与成就的相关研究 刘丽红 教科院 三等奖 2009年
108 前苏联技术哲学初探 白夜昕 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09 英国农业生产力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兼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谷延方 历史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0 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最新动态和对策研究——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和分析 郝文斌 发展规划处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1 易象论 侯敏 文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2 江户时代新田开发政策的发展与转变 李晓航 机关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3 青铜礼器与礼乐制度的历史沿革 连秀丽 文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4 论王维对老子济民意识的接受 孙明材 文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5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 汪树东 文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6 试论清代前期科举回避制度 郗鹏 历史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09年
117 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论文) 傅道彬 文学院 特等奖 2010年
118 印度文化模式研究 姜玉洪 辅导员培训中心 一等奖 2010年
119 中国歌谣集成 黑龙江卷 郭崇林等 文学院 一等奖 2010年
120 对举表达式的再分类及其意义 陈一 文学院 一等奖 2010年
121 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本土化研究 李庆霞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等奖 2010年
122 中国股市文化构建思考 马书琴 经济学院 一等奖 2010年
123 汉代古文经的应然使命:学术诉求与政治期望 王洪军 文学院 一等奖 2010年
124 前苏联技术哲学初探 白夜昕 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年类一等 2010年
125 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研究(专著) 陈爱中 文学院 青年类一等 2010年
126 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郝文斌等 机关 青年类一等 2010年
127 读解美国诗歌 姜涛 西语学院 二等奖 2010年
128 中华传统儒家人文化研究 刘忠孝等 机关 二等奖 2010年
129 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谷延方 历史学院 二等奖 2010年
130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 顾世民 公外 二等奖 2010年
131 自主创新与科技资源的配置问题 吴永忠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等奖 2010年
132 奥古斯都与君士坦丁军事改革之比较 张晓校 编辑部 二等奖 2010年
133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赵秋野 斯拉夫语学院 二等奖 2010年
134 “家”与“伪家”:《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两种对立的精神世界 赵晓彬等 斯拉夫语学院 二等奖 2010年
135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关系的变化及走势 陈宪良 政法学院 青年二等奖 2010年
136 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专著) 汪树东 文学院 青年二等奖 2010年
137 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专著) 吴哲 斯拉夫语学院 青年二等奖 2010年
138 “识知”与“智知”——牟宗三知识论思想研究 刘爱军 政法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39 黑龙江女美术家 宫建华等 美术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40 学校管理新论 王凤秋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0年
141 21世纪实用日语系列教材 王宗杰等 东语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4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 陈健芷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0年
143 教育公平制度设计的三种取向及其启示 陈云奔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0年
14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实现策略探析 胡菊华 政法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45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大豆经济衰落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李淑娟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46 阿骨打称都勃极烈与金朝开国史之真伪研究 李秀莲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47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 李英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0年
148 Fairclough的话语观:引进与诠释 林亚军等 西语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49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的研究 刘爱书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0年
150 浅谈学导式教学法 刘学浩   三等奖 2010年
151 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与差异——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毛海燕 西语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52 论旅游审美与导游 牟维珍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10年
153 郭敬明论 乔焕江 文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10年
154 重建文学批评的现实维度 徐志伟 文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10年
155 “梦里花落”与“挪威森林里的忧伤”——中日两部青春文学之比较 赵薇 东语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10年
156 国家政策对中国城市亲属网的影响:以3都市的育儿调查为中心 郑杨 政法学院 青年三等奖 2010年
157 教师课程权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周正 教科院 青年三等奖 2010年
158 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 傅道彬 文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59 龙江当代文学大系 冯毓云等 文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60 黑龙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青) 郝文斌等 机关 一等奖 2013年
161 中西现代化之文化启蒙差异探究 李庆霞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62 日本移民开拓团的组织形态及对东北村屯组织结构的破坏 李淑娟 历史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63 论“春秋笔法”在六大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作用 李洲良 文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64 当代中国哲学家的使命——用思想引领中国发展 徐晓风等 政法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65 我国现代教学理论建构应有的五个追求-怀特海有机哲学方法论启示 杨丽 教科院 一等奖 2013年
166 论技术哲学的意识形态特征——以苏联-俄罗斯技术哲学发展为个案(青) 白夜昕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等奖 2013年
167 汉代博士文人群体与汉代文学 王洪军 文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68 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 吴井泉 文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69 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周正 教科院 二等奖 2013年
170 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青) 张国启 政法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1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青) 陈颖 文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2 异国形象:海明威小说中的现代文化寓言(青) 李树欣 文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3 晚清重臣曾国藩 隋丽娟 历史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4 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 田延明等 西语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5 后现代英语女性文学译介描述性研究 张晔等 西语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6 中古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特点(青) 谷延方 历史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7 基于Web2.0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过仕明等 经济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8 雅可布逊的神话诗学研究研究管窥 赵晓彬等 斯拉夫语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79 中学思想政治课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青) 于冰 政法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80 黑龙江方言的量词(青) 梁晓玲 文学院 二等奖 2013年
181 法庭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李诗芳 西语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82 中俄学校体育课程新视野—中俄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比较研究 王韶峰 体科院 三等奖 2013年
183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认知功能研究 刘爱书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3年
184 基于复杂网络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 吕莉媛 图书馆 三等奖 2013年
185 李商隐无题诗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牟维珍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86 类型文学热亟需文化反思 乔焕江 文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87 一种“他者化”的话语建构与制度实践 徐志伟 文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88 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佟丽君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3年
189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治理模式研究 梁欣 图书馆 三等奖 2013年
190 哈尔滨20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探究 何艺等 音乐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1 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与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 王为正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2 语境中动词重叠的考察 张晓涛等 国际交流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3 俄语空间参数形容词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张志军等 斯拉夫语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4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青) 韩伟 文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5 试论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制度(青) 李丹妍 机关 三等奖 2013年
196 “有关”、“关于”、“有关于”的比较分析(青) 李广瑜 文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7 略论德川时期的经济环境与农民生存状况(青) 李晓航 机关 三等奖 2013年
198 20世纪30年代南昌城市公共空间内的音乐活动研究——以湖滨音乐堂为中心(青) 林媛 音乐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199 试论现代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意识(青) 孙长良 体科院 三等奖 2013年
200 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青) 王佳宁等 教科院 三等奖 2013年
201 儒家的和谐理念及其意义(青) 王佥崇 政法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202 西田哲学的国家观、文化观与世界观述评(青) 吴玲 历史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203 利用出土文献校读《楚辞》五则(青) 徐广才等 文学院 三等奖 2013年
204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阐释(青) 赵德鸿等 文学院 三等奖 2013年